Pyhasalmi 礦井擴大RFID系統(tǒng)使用,提升安全性
在過去的五年里,芬蘭Pyhasalmi礦井一直使用無源高頻RFID標簽記錄員工進出,從而確保緊急情況下人員撤離安全。該礦總經(jīng)理Kimmo Luukkonen說,該技術(shù)提供了礦井人員的可視性從而增加了該安全項目的效率及準確性。該公司計劃將HF RFID解決方案用于監(jiān)控礦井內(nèi)攜帶易爆雷管的人員。
這個RFID解決方案使用了Identoi公司的Idesco HF及UHF RFID讀寫器。
Pyhasalmi是歐洲最深最古老的礦井之一,所有者是名為First Quantum Minerals的加拿大公司,豐富的銅和鋅埋藏在地底1400米深處。該礦井擁有兩個傳動軸,一個用于運送礦工下井、礦上來,另一個則用來運送運輸車。
2009年,該礦的管理人員開始和Identoi一起部署一個作業(yè)安全系統(tǒng),可自動識別某個給定時間礦井下的人員。這個信息非常重要,這是因為,緊急疏散時,公司需要確保礦井內(nèi)每個人都抵達避難處并找出沒有到達避難處的人員。另外,礦井會通過爆破某些巖石來提取礦物,這個過程也需要疏散人員。
在部署RFID解決方案前,公司通過手工追蹤礦井內(nèi)人員。礦井入口的墻上掛著每名員工的銘牌。進入礦井時,員工需要拿走銘牌。走出礦井時,員工則重新將銘牌掛上。這樣,管理人員只需要看入口墻上確實的銘牌便可知曉礦井內(nèi)的人員。但是,由于員工時常忘記拿走銘牌,這個系統(tǒng)非常容易出錯。另外,由于參觀者沒有銘牌,因此這個系統(tǒng)也無法記錄它們的信息。
Identoi公司CEO Sakari Vaara說,該RFID方案使用了無源13.56 MHz RFID標簽(符合ISO15693標準)。標簽外形小巧,可附著在員工鑰匙上。所有員工都需要隨身攜帶這個標簽。該礦共有220名員工,通常每個班次有70名員工。
進入礦井時,員工需要將他的藍色Idesco Sail Tag放置在門口處Idesco Access 7CE讀取器進行讀取。讀取器讀取到標簽ID號碼后會將其上傳到Identoi的軟件上去。然后,入口處大屏幕便會顯示該員工的姓名。如果員工攜帶參觀者進去時,員工需要在連接到Idesco讀取器的觸摸屏上輸入?yún)⒂^者人數(shù)。這樣,管理者便可知道礦井內(nèi)人員的數(shù)量。
離開礦井時,員工也需要經(jīng)過相同的步驟。員工需要將其標簽放置在出口處的Idesco讀取器進行讀取。這個數(shù)據(jù)也同樣會上傳到Identoi軟件上。管理人員隨時可以對其進行查看。
發(fā)生緊急情況時,員工需要到礦井23個避難場所避難。每個避難場所都安裝了兩個Idesco HF讀取器,一個用于進入,一個用于出去。如果有員工未到達避難場所,該礦井可以使用語音通信技術(shù)尋找他們。Vaara說,由于讀取距離的因素,這個系統(tǒng)使用了HF RFID技術(shù)。使用UHF頻率的話,系統(tǒng)可能會誤讀取到門口附近的員工。
2012年,該礦井安裝了UHF RFID技術(shù)記錄地上作業(yè)區(qū)卡車,面包車和轎車。進入該區(qū)域時,車輛需要通過一個安裝了Idesco EPC UHF讀取器的大門。每個授權(quán)車輛都在擋風玻璃上安裝了EPC UHF RFID標簽。這樣,讀取器便可記錄通過大門的車輛ID號碼并創(chuàng)建進出記錄。
今年,該礦還打算使用RFID技術(shù)跟蹤雷管。工作人員會使用專用工具將爆破材料注入孔中,然后插入雷管。雷管制造商會用二維碼的形式將ID號碼打印在每個產(chǎn)品上。溝渠,安裝雷管時,員工使用手持讀取器讀取HF標簽,掃描二維碼才可獲取雷管的ID號碼及信息。去年下半年,該礦井計劃將HF標簽附著在雷管上,這樣便可簡化員工的工作。
(rfid世界網(wǎng)獨家稿件,轉(zhuǎn)載請注明來源作者?。?/B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