芝加哥大學研發(fā)運用RFID、電刺激技術的智能穿戴設備
將來,我們可能不用通過讀書或看視頻來學習新技能,而是讓可穿戴設備控制我們的肌肉教我們做。
芝加哥大學人機集成實驗室負責人 Pedro Lopes 博士說道。
這并不是天方夜譚,而是 Pedro Lopes 團隊正研究的下一代可穿戴和觸覺設備,它能縮小人類和機器人的距離,形成一種新型的學習形式。
這其中用到的,是一種稱為 EMS 的電刺激技術,通過讓設備釋放電脈沖刺激人們手部和手指的肌肉,設備就能操縱手臂,讓其不由自主地運動,簡稱自己動,接著人們就能做出之前從來不會的身體技能。
這原本是一種起源于醫(yī)學康復的技術,通過給肌肉電刺激的方式,能幫那些脊髓損傷或者行動不便的患者重新行動,現(xiàn)在,它將能在家中和工作給人們培訓,還能處理日常生活中的諸多物理任務。
譬如,教你彈奏樂器、操作機械、使用你不熟悉的新工具等等,雖然這種肌肉電刺激聽起來動靜很大,但實際上是無痛的。Pedro Lopes 博士還表示:
通過加速用戶的肌肉刺激,它可以讓你產(chǎn)生超人的反射能力,達到更快的反應速度,甚至可以拍攝到飛射的棒球的照片。
現(xiàn)在該研究還處于早期階段,Lopes 的系統(tǒng)能夠推動用戶執(zhí)行手勢,例如擠壓、轉(zhuǎn)動、推開、掉落、搖動、抬高等,并能組合這些小動作來實現(xiàn)復雜的連貫動作。
為了讓研究落地,2015 年以來,Lopes 博士就和他的團隊開展了多次試驗,已經(jīng)有了多次成功的案例,譬如去牛油果皮、使用噴霧罐、使用電磁清掃器等等。
在噴霧罐實驗中,Lopes 博士使用該穿戴設備,能讓參與者在使用噴霧罐前自動搖勻瓶罐,然后再自動讓手打開噴霧罐的開關。
Lopes 還在嘗試用它教人們演奏長號:
只要長號上安裝一個 RFID(射頻識別)的標簽,當人們戴上可穿戴設備抓住長號,設備中的天線就能檢測到物體并下載長號程序,設備就會按程序啟動,并讓人們按正確的音符演奏出音樂。
Pedro Lopes 希望最終能做出一種可穿戴的 EMS 設備,它看起來就像一個袖子,戴在手上,就能在正確的時間,以正確的方式給用戶身體發(fā)送電脈沖,然后讓用戶的肌肉自動執(zhí)行身體任務,提高對身體動作的訓練,并為手工制造、器材鍛造、工廠施工等領域都帶來大的影響。
根據(jù) CCS Insight 的預測,到 2022 年,可穿戴設備的市場價值預計將達到 270 億美元,銷售量將達到 2.33 億臺,高于 2018 年的 1.17 億臺。
可穿戴設備也越來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,從智能手表、無線耳機,到智能眼鏡、智能服裝,它們與人們生活聯(lián)系越來越密切,甚至很有可能在未來成為身體的一部分。
現(xiàn)在,當這種可穿戴 EMS 設備能夠和我們身體的‘輸入’和‘輸出’融為一體,人機結(jié)合也變得更實際一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