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手表熱潮預示穿戴式智能生活將要到來
如果非要說手腕上的“智能”,其實很多年前的手表就已經(jīng)是智能的了,不就是電子表嗎?好吧,新一輪的智能表熱潮很快就要到來了。
這一次對智能手表的討論熱源自蘋果。有消息稱這家明星公司已經(jīng)有一個100人的團隊開發(fā)iWacth,并且大家憧憬著這樣的iWatch 能在不久的將來出現(xiàn):iWatch 完全通過Siri語音控制,擁有身份認證功能,在你即將登機時,不需要掏出手機或者護照,用iWatch 就可以實現(xiàn)掃描;在商店購物時,通過手表上的NFC支付功能,動動手腕就可以結賬等等。事實上,在最近關于智能手表話題的討論中,除了蘋果以外,包括索尼、三星、LG等眾多的科技公司牽涉其中,這給外界釋放出一個強烈的信號——智能手表聽起來很靠譜。
智能手表如何智能?
或者我們可以從外界對iWacth 的憧憬中嗅出一點對未來智能手表的味道。
首先,戴在手腕上的智能手表比放在口袋的智能手機離用戶更近,但顯然,手表的屏幕不可能像手機那么大,這意味著智能手表與用戶的溝通方式跟智能手機完全不一樣——在智能手機上你可以觸控操作,但在智能手表上恐怕還是語音說了算。所以,無論iWatch還是別的什么智能手表,都應該是語音控制的——這就理所當然了,蘋果有Siri,谷歌的An-droid也有對應的技術。還記得蘋果的iPodnano嗎?通過加裝一條腕帶,其實它也能變得像手表那樣。不過,iPodnano不能連接互聯(lián)網(wǎng),也不能安裝apps,顯然這與今天的智能手機還有很大的差距。順理成章地,對于智能手表,或者iWacth,我們也應該能夠想像那是一款可以通過WiFi甚至3G、4G網(wǎng)絡連接互聯(lián)網(wǎng)的手表,或者還有16GB的內存,可以安裝各種各樣的apps——當然,iWatch 上的apps跟iPhone上的apps肯定不一樣,至少需要重新優(yōu)化一下界面,或者提升一下語音控制的能力。正如前面所說,智能手表比智能手機更貼近用戶,那就意味著智能手表,或者在人們的手腕上的這一塊智能終端,極有可能出現(xiàn)一種全新的使用潮流,不是智能手機上的游戲或者社交應用,而是別的,例如健康方面的應用。事實上,智能手表的核心在于傳感器,就像智能手機里面的重力感應器一樣,通過特殊的傳感器,手腕上的智能設備能獲取人體的數(shù)據(jù),這些數(shù)據(jù)通過互聯(lián)網(wǎng)收集起來,自然就變成一個龐大的模型。心率狀況,又或者睡眠狀況,智能手表可能都了如指掌。
這些智能手表早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
1 三星于1999年推出了SPH-WP10手表,它是智能手機和手表的“二合一”產(chǎn)品,重50克(含電池),通話時間90分鐘,待機時間60小時,價格也高達到700美元(約合人民幣4350元)。
2 2009年的S9110,是三星在手機、手表混合設備的第二次嘗試,這款設備的通話時間超過4個小時,價格仍然在600美元(約合人民幣3730元)以上。
3 LG的GD910智能手表最初亮相是在2008年的CES大會上,一年之后,這個混合設備開始正式發(fā)售。它厚13.9毫米,采用了鋼化玻璃材質,1.43英寸屏,支持語音識別和文本轉語音功能。
3 比爾·蓋茨于2002年親自發(fā)起SPOT項目,它旨在利用全美范圍內的FM廣播部分帶寬,向手表、冰箱磁鐵、時鐘收音機等日常用品傳送天氣、交通、頭條新聞、股票等信息。這一創(chuàng)意最終在從手表到咖啡機等多種物件上實現(xiàn),但MSNDirect廣播服務是一個收費服務(每月10美元,每年59美元),一直未能引起消費者的興趣。2009年年底,微軟宣布關閉這一服務。
5 摩托羅拉的MotoACTV內置了GPS和計步器,可以追蹤你的健身活動和其他活動。它還帶有其他傳感器,并且可以通過跟手機同步來播放流媒體音樂。
6 索尼SmartWatch 運行Android 2.1操作系統(tǒng),可以儲存并安裝255個小工具,出廠時會預安裝好15個應用程序,主要的功能除了當手表顯示時間鬧鐘用之外,還能控制音樂播放、通訊錄、日程提醒、RSS訂閱、SNS社交網(wǎng)站信息整合、接收短信、尋找手機等等。(RFID世界網(wǎng)編輯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