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農民嘗試用物聯(lián)網種蔬菜
怎么樣把地里辛苦種出來的菜賣出去、賣出好價錢,這是最考驗農民們智慧的地方?,F(xiàn)在,隨著浙江各地農民專業(yè)合作社聲勢日隆,賣菜這件事,也比從前輕松了很多。今天,我們來看看浙江幾地農民和合作社的賣菜經。
浦江老農:織出密密賣菜網
杭坪鎮(zhèn)是浦江縣的山區(qū)鎮(zhèn),鎮(zhèn)域平均海拔500多米,也是浦江縣飲用水源保護地。1996年起,這里開始種植高山蔬菜?,F(xiàn)全鎮(zhèn)已種有高山蔬菜6300畝,今年年產值預計3000萬元。
10多年起早摸黑種植,10多年混跡市場打拼,這里許多農民因種菜賣菜發(fā)了家,造起了新房,買起了小轎車。當年困住人們的高山,如今成了名副其實的“金山銀山”。但“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”,浦江菜農殺出的這條賣菜路,這其中,有很多的故事、很多的感觸。
農民葛可流:
上蘇杭,闖市場
從杭坪鎮(zhèn)到無錫,從大塘村收購點到駐無錫銷售處,杭坪鎮(zhèn)壺江源高山蔬菜合作社搭建起了較為完備的銷售網絡。
這個大網絡的核心人物就是葛可流,杭坪鎮(zhèn)壺江源高山蔬菜合作社副理事長。年過半百的他,銷售著五六千萬畝的高山蔬菜。眼下,合作社還把觸角伸向麗水,擴大高山蔬菜基地面積。
“我們壺江源牌高山蔬菜在市場銷路很好,常常是供不應求。我想找到更好的貨源,滿足市場的需求,同時也能夠幫助更多的住在高山上的人們?!备鹂闪髡f。
眼前的葛可流,風風火火,操著一口濃郁的浦江味道的普通話,時刻斜挎著個棕色背包,手機每隔十來分鐘就要響一次。上海今晚的批發(fā)價、無錫行情的波動、蘇州今天的運輸量……所有的信息,都在他這里匯總。
說起賣菜經,葛可流說要用工商業(yè)銷售的思路來經營農產品,闖市場要大膽,也要有智慧。
葛可流是杭坪鎮(zhèn)寺坪村人。寺坪村是浦江縣種植高山蔬菜最早的村莊??赡菚r,葛可流還是一名拖拉機手。后來,回村當了村主任,才與高山蔬菜打起交道。2003年,壺江源高山蔬菜合作社成立后,葛可流任副理事長。
回憶起當初闖市場,葛可流說“既辛苦又心疼”。“辛苦,我們農民不怕的;我們怕的是菜賣不出去,大半車菜就那么丟了,心疼!”
2000年,為幫助農民賣菜,杭坪鎮(zhèn)政府還專門指派3名鎮(zhèn)干部,帶著農民闖市場。鎮(zhèn)黨政辦副主任江益清就是其中的一位?!拔遗艿氖巧虾J袌觯甙藗€市場跑一圈、賣上一夜,還有半車賣不出去。人家不信任我們,每個包裝袋都要打開檢查,挑肥揀瘦,價格還低。”江益清回憶說。
后來,鎮(zhèn)里專門注冊了壺江源高山蔬菜商標,并無償轉讓給合作社使用,引導合作社提高質量,打響品牌。之后幾年,杭坪高山蔬菜暢銷上海市場。
可好景不長。2006年,受蔬菜市場價格波動影響,合作社又虧損了七八十萬元?!拔覀兩祮h,沒留自己人在市場上,造成收購價比批發(fā)價還貴,不虧才貴呢!”葛可流說,他們上午在杭坪每公斤茄子收購價0.6元,可運到上海賣出去只有0.2元,虧得一塌糊涂。
總結教訓后,葛可流痛定思痛,決定向工商業(yè)學習,打造自己的銷售網絡。他先后在上海、杭州、蘇州、無錫、嘉興等地建立起銷售處,由合作社派出銷售員,負責蔬菜的銷售,收集價格信息,以便合作社及時掌握各地市場銷售信息,隨時調整收購價;另外,葛可流還在鄉(xiāng)間建起一支50多人的收購員隊伍,奔波于杭坪以及檀溪、花橋等附近幾個山區(qū)鄉(xiāng)鎮(zhèn)。
各地市場有早晚,這也直接影響蔬菜銷售。比如上海江橋市場,是個前半夜市場,晚上六點就開市。菜運過去晚了,就賣不起好價格。而浦江距離上海有四個半小時的車程,一再抓緊,上海市場也只能“吃下”部分蔬菜。
葛可流又動起了腦筋,開拓出了無錫、蘇州等幾個后半夜市場,把山上農民每天采摘的蔬菜,都能運出去銷售。如今,合作社每天高山蔬菜日銷量達30噸左右。
農民李國強:
賣番茄,隆一方
與眾多山區(qū)鄉(xiāng)鎮(zhèn)一樣,有著1.8萬人口的杭坪鎮(zhèn),“剩”在家里的以老弱婦孺為主。他們以種菜、種茶為生,但無力外出銷售,葛可流幫助他們解決了銷路問題。
也有一些例外。54歲的李國強就自種自銷,他說他要守著家門口的市場。
李國強開過服裝廠,現(xiàn)在還經營著一個養(yǎng)雞場。四年前,看著鄰居種番茄收益顯著,就決定試試看。沒想到,李國強種出了“大名堂”:“預計今年我1.3畝番茄的收入是五六萬元,現(xiàn)在已經賣了2.5萬元了。”
在他的番茄田里,我們看到番茄架已有一人多高,一個個番茄密集地掛著。采一個紅透了的番茄在手上,感覺沉甸甸的。地處海拔600多米的山區(qū),李國強的番茄能一直賣到下霜前。
種得好,還要銷得好。眼下批發(fā)價只有每公斤2元的番茄,李國強要賣3.2元,而且兩個多小時就能賣完。
想探個究竟,我們就跟隨李國強賣番茄。8月30日晚10點,李國強駕駛著三輪車,帶著800公斤的番茄從家里出發(fā)。一小時后,來到浦江城南蔬菜批發(fā)市場。
李國強一下車,老客戶們就圍了上來。依照下午的預定電話,你三箱、他兩箱,一下子就分完了。還有五六個客戶,下午沒預定就沒買到。第一個搶到番茄的老客戶“藕姐”說,李國強的番茄個大、味甜,可直接食用,且易存放,市民愛吃愛買。
800公斤的番茄,在三個小時內銷售完畢,收入2560元。三輪車是自備的,來回一趟柴油費40元,李國強凈收入2520元。這樣的收入,最近一段時間李國強天天有。
選擇主攻本地市場,李國強自有一套說法,“運到上海,可能會有更高的價格。但是運輸成本也是一大塊。自己能銷,而且能在家門口銷是最經濟、省事的?!?/P>
李國強說,杭坪高山蔬菜能得到快速發(fā)展,離不開壺江源合作社的銷售隊伍。但是像他這樣還算年富力強的人,就應該守住家門口的市場不放松,讓杭坪高山蔬菜實現(xiàn)兩條腿“走路”,縣內縣外一起抓,最大可能地占領市場。
蕭山老農:網上輕松把菜賣
蕭山報道組趙吉記者毛珺
“嚴明海,1015斤。”錢彩芳大聲吆喝著,隨后拿起筆在收購單上記下名字和數(shù)量,按照當天芹菜每斤1.5元的價格計算,嚴明海能拿到1522.5元。
一邊是合作社忙著在收購菜農的芹菜,另一邊是搬運工們忙著把收購來的芹菜裝車發(fā)往福建,這就是三圍村農墾蔬菜專業(yè)合作社配送中心的紅火場面。
負責人錢彩芳告訴我們,像這樣將菜送到福建的車每天要發(fā)3輛,足足有5萬斤。
足不出戶把菜賣
“現(xiàn)在賣菜真方便”。益農鎮(zhèn)三圍村村民趙金秀回憶說,早些年,菜農想要賣菜,每天凌晨兩三點鐘動身,兩三百斤作物捆在自行車或是摩托車上,趕上一個半鐘頭的路,到紹興、下方橋、柯橋等地賣?!耙郧耙荒甑筋^辛辛苦苦地種地、賣菜,沒有多少收入。”
銷路不廣,菜農種得就少,菜少了銷售更成問題。
三圍村黨支部書記許天罡說:“有時候農業(yè)豐產,農民卻不豐收,主要還是農產品的銷路問題?!庇辛诉@樣的思路,三圍村就開始做起了農產品銷路的文章。
2005年,三圍村率先建立杭州農墾蔬菜專業(yè)合作社,以合作社為載體,為菜農尋找統(tǒng)一銷售的路子?!耙婚_始,每天早上7點多,就會有大卡車開進村子,從寧波、安徽等地趕來村里收購蔬菜?!痹S天罡介紹。
今年,為了進一步暢通蔬菜銷售信息,開拓更廣闊的市場,打破合作社就近地區(qū)銷售的格局,合作社開始把村里的蔬菜供應品種、數(shù)量、價格、樣品照片等信息上傳到農業(yè)信息網等網站上,還指導菜農通過“農民信箱”等網絡平臺發(fā)布供應信息,吸引販銷大戶?,F(xiàn)在,村民即使足不出戶也能將菜輕松地賣出去,有些更是遠銷福建、廣州、深圳等地。
如今,打開了網上市場,來自全國各地的客戶紛紛前來。為了打好蔬菜銷售的服務牌,三圍村于2009年投資50萬,建起了占地2畝的蔬菜配送中心,為蔬菜銷售提供配送服務。目前,配送中心每年要配送蔬菜2萬多噸,年銷售額達到4000多萬元。
菜農腰包漸鼓
蔬菜的銷路解決了,菜農的腰包也鼓了起來,去年,三圍村蔬菜種植戶的平均收益超過了10萬元。48歲的三圍村村民倪云娟就深有體會,2002年他們家住的還是危房,是村里的低保戶。如今他們家靠著大棚蔬菜,不但蓋起了新房,還買起了小車,倪云娟更是饒有興趣地和記者算起了一筆經濟賬:“我們家目前承包了20畝地種芹菜,畝產量最少也有6000斤,按照芹菜現(xiàn)在市價每斤1.5元來算,除去必要的人工、農資等成本,一年下來收入不錯了。”
打開了網絡銷售,建起了配送中心,三圍村還創(chuàng)立了“農墾”牌無公害蔬菜商標,目標更是要將三圍的蔬菜打入各大型賣場。
目前蕭山正以“農戶+農產品加工企業(yè)(農民專業(yè)合作社)+超市”的產銷模式推進“農超對接”,通過搭建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,幫助農產品進駐各大超市。農超對接,做超市、農貿市場、酒店的訂單,已成為廣大蕭山農業(yè)企業(yè)與專業(yè)合作社又一大銷售渠道。目前,在蕭山已經有對接超市、農貿市場、酒店、食堂等230家,去年一年的銷售額達到2.66億元。
嘉興老農:紅薯賣進洋超市
見習記者李茸報道組董時綱
上午10點,嘉興市秀洲區(qū)新奇特果蔬專業(yè)合作社分檢中心里,農戶張小咪帶來了剛從自家地里收來的紅薯,一過秤,233斤。
下午2點,倉庫里的4000斤經過整理、分類、裝箱后的紅薯被送上貨車,運到位于上海的麥德龍華東配送中心,再配送到華東地區(qū)的各家店內。頭天早上還在地里的蔬果,往往第二天早上就能上了市民的餐桌。
據(jù)悉,新奇特果蔬專業(yè)合作社由103戶農戶組成,有7000多畝紅薯地,2000多畝葡萄地,年產紅薯3000噸,葡萄400多噸,都直接送到歐尚、沃爾瑪、大潤發(fā)、迪亞天天等連鎖超市的倉儲中心,再由這些超市配送到各家門店,最遠已經銷到了天津、武漢。
新奇特農產品和這些超市的無縫對接,看上去非常成熟,但其實最開始,這條路走得并不那么順暢。
合作社負責人陳建民說,8年前,自己最開始試著種了20畝紅薯。由于紅薯的季節(jié)性不強,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能收獲,種植起來也比較容易,這才逐漸形成了規(guī)模?!皼]有規(guī)模的話,稍微大一點的超市根本不和你談”。
陳建民說,要進入像麥德龍這樣的連鎖超市,其中最關鍵的,就是要保證拳頭產品安全,產量穩(wěn)定,而且供貨時間長。那些季節(jié)性強的水果,比如黃桃,一年就上市那么幾周時間,等經過超市的層層檢測,然后再簽約、供貨,很可能就下市了,只能再等第二年。而且,大超市的需求相對比較穩(wěn)定,因此不能一天有貨,一天沒貨,或者一天貨多,一天貨少。品質也是大超市重視的問題。比如,現(xiàn)在正是葡萄上市的季節(jié),新奇特每天有約4000斤葡萄被發(fā)往迪亞天天的倉儲中心,每天的品質都要嚴格控制。在上海迪亞天天連鎖超市每天的送貨單上,記者看到,每一天發(fā)貨的情況,包括產品名稱、包裝規(guī)格、數(shù)量、甜度都寫得清清楚楚。
除了紅薯以外,這些年以來,陳建民也嘗試了另外一些蔬果,希望也能像紅薯一樣進入超市。但大部分都無功而返,比如,在運送過程中難免磕碰,桃子這類的水果就沒辦法了,常常到了超市后才發(fā)現(xiàn)很多都碰壞了。
而目前,陳建民最關心的事情就是如何提高農產品的品質,保證食品安全,讓超市和消費者放心。他已經開辟出了一塊“試驗田”,正嘗試著用物聯(lián)網種蔬菜,希望通過科技手段,用鼠標“種”蔬菜,提高效率的同時保證品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