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FID可為貨柜保安和供應鏈管理節(jié)省開支
有美國研究認為,使用無線射頻識別(RFID)作貨物追蹤,比起使用全球衛(wèi)星定位(GPS)等便宜得多,再加上美國等進出口大國對以RFID作保安的貨柜有通關優(yōu)待政策,每個貨柜可節(jié)省一千二百美元。有科技界人士表示,為確保進美貨柜安全,政府應考慮規(guī)定所有抵美貨物以RFID等科技記錄行蹤。
美國商業(yè)科技顧問公司A.T.Kearney較早前訪問了二十五家最大的消費品、化工品、汽車及高科技產(chǎn)品出入口商的高層人員。受訪者認為,以RFID輔助航運,可在貨柜保安和供應鏈管理兩大方面節(jié)省開支,主要是因為RFID令航運及通關過程更具透明度。
受訪的付貨人表示,在RFID流行后,在貨柜的鉛封里加入自動射頻RFID卷標,令貨柜經(jīng)過碼頭、稱重站和其它各停留點時將被記錄,付貨人與供應鏈管理伙伴都能對貨柜的位置和狀態(tài)一清二楚。RFID貨柜追蹤有助減少庫存量、降低行政費用和防盜,合共每柜可節(jié)省一千二百美元。
受訪人士特別指出,使用RFID追蹤方法比用全球定位系統(tǒng)(GPS)便宜很多,其中一個原因是RFID貨柜在美國海關的「海關貿(mào)易合作反恐計劃(C-TPAT)」中將會得到優(yōu)待。該計劃由美國政府與國際性付貨人合作。若貨柜通關時符合C-TPAT的保安指引,美國海關就會對該貨柜進行較少的檢查。使用RFID及類似電子貨柜追蹤科技的貨柜有如得到「綠色通道」待遇,過關加快所提升的生產(chǎn)力,可能足夠彌補使用RFID的成本。
現(xiàn)時已有數(shù)家航商參與了RFID貨柜保安的試驗。由多國政府和商界合作的「聰明安全貿(mào)易線(SST)」先導計劃,使用裝有自動RFID感應器的貨柜門栓,在國際海運航在線提供保安和實時可視性。SST系統(tǒng)在亞洲、歐洲、拉丁美洲和美國安裝,至目前為止約有二千個貨柜被運送。
A.T.Kearney預計,在未來三年,最大的進出口商會逐步要求貨代和付貨人在遠洋航運中應用RFID追蹤貨物。報告說:「雖然現(xiàn)在仍在推廣RFID認知的階段,但眾訪問對象都認為大規(guī)模地應用RFID追蹤貨柜可在一至三年內實現(xiàn)。
但美國電子科技市場顧問公司ABI Re-search認為,沒有政府強制推動,RFID或GPS等貨柜追蹤科技都不會真正流行,因為航運供應鏈中有很多參與者,不少都會互相推卸責任,不會自行在自己的供應鏈中使用貨柜追蹤科技。
美國海關兩周前宣布,最快在本月底推行C-TPAT升級計劃,合符保安指引的貨柜抵美時或毋須經(jīng)海關檢驗即可過關,或至少保證貨柜最快放行。要合符指引,付貨人一定要確保貨柜在出發(fā)之前門栓已經(jīng)裝有可以偵察并記錄所有意圖開柜動作的科技設備,RFID感應器是其中之一。
ABI Research認為,由于C-TPAT只屬自愿參與性質,只有誘因,不能迫令電子追蹤貨物量大大增加,對保障美國的供應鏈安全沒甚幫助,建議美國政府立例規(guī)定使用新科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