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電子支付占比去年底只達38%,52%政策目標恐跳標?
臺灣金管會最新統(tǒng)計,臺灣電子化支付(非現金支付)占民間消費比重,去年底只有38.29%,距離目標2020年底占比達52%,還差了一大截,政策目標恐將「跳票」?金管會表示,臺灣各種支付目前處蓬勃發(fā)展,移動支付及電子支付等更是爆發(fā)性成長,將力拼在最后一年半的期限內、達到目標。
為了讓臺灣朝向無現金化社會,金管會在2015年末提出「電子化支付比率過半、五年倍增計劃」,希望將臺灣電子化支付從當時26%、大幅提升至2020年底的52%。
所謂電子化支付,是指透過「非現金支付」交易,包括:「電子票證」(像悠游卡或愛金卡)、「電子支付」(如街口支付或Line Pay一卡通)、「移動支付」(如Apple Pay或三星Pay)、信用卡支付、ATM轉帳交易等。
盡管各種支付工具遍地開花、出現在民眾生活中,不過,根據金管會統(tǒng)計,經過三年時間,電子化支付從2015年底的26%、僅成長2018年底的38.29%;尤其,距離2020年底目標52%、只剩一年半時間,換言之,「電子化支付五年倍增計劃」,恐淪為「不可能的任務」。
金管會官員直言,這確實是一項挑戰(zhàn),不過,從趨勢來看,像是「信用卡」消費年年創(chuàng)歷史新高、「電子票證」也穩(wěn)定成長,加上智慧型手機普及化,新興的「移動支付」及「電子支付」甚至呈現爆發(fā)性擴張,因此,2020年底達目標仍有很大機會。
官員舉例,以「電子支付」為例,去年四月底,臺灣使用電子支付的會員數僅243萬人,但今年三月底,已經整整翻了一倍,快速成長至494萬人。
再以「移動支付」來看,去年前2月交易金額為51億元,但今年前2月已經大增1.5倍、飆升至128億元。
此外,像是「信用卡」表現,則屬于穩(wěn)定成長型,去年國人刷卡金額達2.88兆元、年成長率為9.9%,今年預估可突破3.1兆元;對此,官員說明,臺灣提供刷卡消費的店家與通路持續(xù)擴大,加上手機綁定信用卡支付的「行動信用卡」越來越普及,有助于整體電子化支付成長。
金管會并強調,在政策上,除了持續(xù)對「電子支付」進行法規(guī)松綁,未來還要把「電子支付」與「電子票證」大整合,讓電子化支付占比能繼續(xù)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