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先鋒還是炮灰?零售餐飲“去人化”體驗糟糕,隱性成本飆升!
整個2018年,中國人的朋友圈都在被“無人店”刷屏。
總而言之就是:對顧客來說,你不知道,就low!對于企業(yè)來說,你沒有,就是out了!

無人零售一亮相就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,各家媒體爭相報道。
他們的標題都是這樣說的:
《無人自助!現(xiàn)場體驗了一把,媽呀好炫酷》 《無人超市亮相XX,虹膜+人臉識別自動結算》 《無人餐飲:一些人在技術時代中要被淘汰?》 《首家無人超市亮相 兩小時超千人參觀上百人購買》
新聞通稿里,幾乎都在說有多方便有便捷....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....balabala....
去人化場景被推倒了風口浪尖,成為資本競相追逐的新零售。
這股風來的猛烈,造就了眾多飛豬,那么它究竟是新零售的正確打開方式,還是一股卷走唐僧的妖風呢?
看上去很美
無人超市、無人書店、無人餐廳……似乎在一夜之間,我們生活中再尋常不過的場所被“無人”這個概念顛覆,傳統(tǒng)商業(yè)受到挑戰(zhàn)。亞馬遜、阿里巴巴、騰訊、蘇寧等眾商業(yè)和科技巨頭都在這場變革中如虎添翼。以前不久剛剛正式開業(yè)、被炒得火熱的Amazon Go為代表的一系列無人商店站在聚光燈下,吸足眼球,令人感嘆其背后的人工智能技術無所不及。

這些利用了人工智能深度學習、神經網絡、生物識別、機器視覺等技術以及無線射頻識別(RFID)、傳感器融合技術的新型商店們帶來了諸多益處。一方面,這些新興商店促使了“效率革命”的誕生,為生活節(jié)奏越來越快的消費者們提供了消費便利,節(jié)約了不必要的購物時間消耗。我們可以光明正大地進店“拿了就走”,不用為了買一袋做晚餐急需的鹽而排長隊焦慮地等待,連“掃碼”結賬都不必了。另一方面,這也為企業(yè)降低了成本、彌補了用工短缺等問題。以受到“無人”沖擊力較大的傳統(tǒng)零售業(yè)為例,據(jù)商務部發(fā)布的《中國零售行業(yè)發(fā)展報告(2016/2017年)》顯示,現(xiàn)階段我國零售業(yè)經營成本壓力主要來源于偏高的物流成本、上漲的房地產價格以及不斷上升的人工成本。雖然目前還沒有權威發(fā)布的無人商店利潤率相關數(shù)據(jù),但是我們可以預見,占地面積小、人力成本低、價格可能更便宜、購物流程效率更高的“無人”時代的序幕才剛剛打開。
然而這一切,果真那么完美嗎?
問題重重
無人店的初衷就在于節(jié)約成本 ,無人零售誕生之初,就被認為是零售業(yè)的未來,原因之一就是能夠節(jié)省更多的人力成本與地租成本,不僅能降低商品的價格,公司也能獲得更多利潤。
薈捧場詢問了多位在北京的消費者,再加上公開信息顯示,價格、品類和位置是他們最在意的幾個因素。幾位體驗過無人便利店的消費者表示,目前的無人店價格并不占優(yōu)勢,甚至更貴。
而且,現(xiàn)在的無人店正面臨規(guī)模越大,成本越高的局面。

以無人便利店為例,從表面來看,店面可以節(jié)省1個-3個員工的人力成本,再加上店面較小,租金成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縮減。陳子林表示,繽果每天營業(yè)額達到300元即可盈虧平衡,而傳統(tǒng)的便利店需要至少2500元。
但除此之外,背后的物流、倉儲和配貨等流程并沒有實質性的改善,這部分成本仍然無法降低。 無人零售背后的供應鏈與物流體系是一個挑戰(zhàn)。從物流工具的標準,到管理系統(tǒng),再到企業(yè)自身的能力,距離從倉庫到消費者手里完全無人化,還有很長的距離。
成本還不僅僅包括這些,無人店還存在明顯的安全隱患問題。曾經有一位想和繽果合作的商家,去體驗繽果便利店時,拿了一瓶可樂,沒有結賬,跟在其他顧客背后直接出門了。過程簡單,完全沒有技術含量。
無人便利店為避免貨物被盜,每一件商品上都貼上了RFID(無限射頻識別)技術的價簽,這也是自助收銀必須具備的條件。每一個RFID價簽的成本是0.4元左右,需要人工去貼,又增加了成本。
而像蘇寧這樣選擇使用視頻識別方式的無人店也不安全。以目前的技術成熟度,視頻識別的準確率能夠達到95%-98%,但任何一家店面都無法接受2%的識別錯誤——這會帶來不小的損失。
另外,以無人貨架為例,在北京,一臺包括飲料、零食在內的自動售貨機采購價超過3萬元,場地租金約為5000元每年,還有不少于1000元的電費。但銷售額卻并不樂觀,夏天的平均營業(yè)額在5000元每月左右,冬天時則需要更高的成本(加熱電費),但營業(yè)額往往不足夏天一半。
從節(jié)約成本這一點來看,無人零售在北美市場的推廣更有動力。北美地區(qū)的人工費用在不斷高漲,這使得零售業(yè)者必須減少人工環(huán)節(jié)來降低人工成本。
但這個問題在中國大陸并不突出。中國仍然有大量的勞動力需要找工作,這意味著,在短時間內,物流中的技術手段比人力成本更貴。
除了成本之外,增強用戶體驗是無人便利店的另外一大議題,幾乎所有無人零售公司,都強調了這一點。
外賣等即時電商平臺興起之后,消費者只需要等待30分鐘,就可以收到便利店里的商品。而無人零售則需要在這個基礎上,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。希望能夠打造更好的體驗——無限貼近用戶,原來需要等30分鐘,現(xiàn)在步行1分鐘就能買到。
理想很豐滿,但現(xiàn)實....
背后的真相
“無人”其實是假的
消費不需要服務員參與的“無人店”,其實背后站著一大串人。貨品上架陳列需要人工,貨品選擇配送需要人工,門店衛(wèi)生管理需要人工,機器維護修理需要人工…
“無人”就是個偽命題 ,無人店甚至可能需要投入成本更高的人工,因為你的工人需要學會更多技能、承擔更多責任。

▲無人店催生新工種
黑科技并沒有創(chuàng)新
無人超市的黑科技“RFID”(無線射頻識別技術)芯片,很厲害。每個商品擁有唯一的RFID編碼,實現(xiàn)了防偽、追溯等功能,商品信息與消費者信息打通,商品在哪里生產、被誰買走等數(shù)據(jù)均能挖掘,看上去高大上。
事實上,RFID技術早已出現(xiàn),談不上科技創(chuàng)新 ,之所以這么長時間沒有取代條形碼,是因為在應用中信號發(fā)射易被阻止,不能被正確掃描的事件偶爾會發(fā)生。

▲RFID標簽
無人超市=自動售貨機
名為“超市”,實則與十幾平米的小型自動售貨機無異,BingoBox即使塞下100種商品,與超市數(shù)以萬計的商品種類存在很大差距。
而且,非標準貨品的購買是個難題,即使只是購買普通便利店常見的關東煮,在無人超市也無法實現(xiàn)。它只能像自助售貨機一樣,吐出有限的標準商品。

▲自動售貨機
“運營成本低”是謊言
宣稱沒有收銀員,運營成本低的“無人超市”,其實運營成本并不低。
前期,整個系統(tǒng)設計、測試和維護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成本 ;運營期間,必須配備的技術員工薪酬遠高于普通超市員工薪酬;運營背后存在更高的隱形成本,比如更頻繁的配送、貨品丟失等。
逛超市的體驗下降
沒有了服務員的服務,你的購物體驗更好了嗎?擺在眼前的事實是,商品必須自己找,沒人會告訴你;找不到,請張大眼睛繼續(xù)找,沒人會告訴你;手機沒電,有錢也買不到東西……
無人超市,把購物變成了沒有溫度的程序式消費,你期待的產品使用心得分享、“偶遇”漂亮的收銀姐姐這樣的美事不再發(fā)生 ,也許未來再也沒人會覺得“逛超市”是一種享受。

出錯是隱患
缺少第三只眼的無人超市 ,并沒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安全。18%“未付率”就是直接證據(jù)。
RFID沒被正確掃描、收銀系統(tǒng)出錯、過期產品上架、自動扣款漏洞,甚至黑客攻擊等問題,都是無人超市不得不面對的可能出現(xiàn)的安全問題。沒有員工現(xiàn)場服務,若碰到技術失靈,安全購物又該如何保證?

“顛覆”純屬無稽之談
對于商家而言,無人超市沒了占營收2%的超市人工成本,損失的卻是占比更高的收益 ;對于消費者而言,有人性溫度的購物體驗消失,還牽扯出安全問題,“便利”二字難以實現(xiàn) 。
總體上說,零售餐飲行業(yè)“去人化”的局限還很多,相信觀望的人還不少,我們要向先行者致敬,正是他們的勇敢創(chuàng)新,才為整個行業(yè)提供了可供學習的經驗和榜樣。